制图:彭章霞 如果你留心的话,你会发现你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,年纪也越来越大。一般80岁以上,90岁以上也不奇怪。当你查看数据时,你更能感受到这种变化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;改革开放初期,升至68岁;到2024年,他将达到79岁。一条不断增长的“生命线”清晰可见,记录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跨越,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覆盖14亿多人的健康保障网日益密集。建成全球最大的防控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,超过10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.9%……一组亮眼的数据凸显健康中国建设的“足质”,也为“十五五”期间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“十五五”期间,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预计将达到80岁。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任务,我国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。为了长寿,我们必须健康地生活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。不同的人容易患不同的疾病,有不同的健康需求。要求卫生保健工作从“以治疗为中心”转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,从关注生命终结转向关注整个生命周期和过程,努力提供公平、可及、系统、持续、优质、高效的健康服务。健康为1,其他均为0。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作出关键决策和调整“加快建设健康中国”,并明确提出“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”。健康优先是发展的方向,也是发展的支撑。要把健康纳入各项政策,从规划、投入、管理、绩效等方面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要件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、全周期的健康服务。 “去工作是为了在疾病发生之前治愈疾病,而不是为了治愈疾病。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,必须在全生命周期、全链条健康服务中落实“预防为主”,让人民少生病、早日康复。以重大慢性病为例,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.3亿,新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%以上。我们来看看缺点。目前,我国在慢性病预防、早筛查、早诊断早治疗、康复服务、日常健康管理与促进等方面还存在不平等、不完善的情况。 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“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,发展预防、治疗、保健全链条服务”。这是推进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安排,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重要举措。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、均衡性,让群众就医更加便捷、高效。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,其服务和绩效直接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就医体验。一个当前,我国医院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。一些医疗机构负债累累,一些价格调整不能适应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。由于卫生服务的变化,很大一部分医务人员没有纳入人员管理。 “十五规划”明确建议“以公益性为导向,深化公立医院人员、服务价格、薪酬制度和综合监管改革,强化县区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”。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“加强县区和重点医疗机构运行保障”,对于更好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、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建设健康中国不仅需要“SM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,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普及,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……都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、防患于未然的有效举措。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时,健康中国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吴晓娟)

推荐文章